Tamron 當年作為副廠,出鏡頭都很努力,單就tamron 24mm f2.5 這個設計就出了三款。計有cw24,01b,01bb,三款。三支都有超近對焦,超便宜的價格,手中的是01B。
幾百元不用的價格,大小重量適宜的鏡頭,繼續配上nikon f3,在佐敦人文招搖一番。
婆婆開到來山林道,當然要光顧一下,如同懷石料理般的菜色安排,是有點不飽肚。
Tamron 24mm F2.5 三代的光學都沒有改變。可見是騰龍自信的表現。
十片九組的設計,在f2.5全開時,邊位其實一般般。出三代都不改進,一定是為了人文攝影的玩味。
機身是nikon f3,菲林就proimage 100,在烈曰下,來一回。
此鏡由1979出到1987年,生產期不算短,可見也算受歡迎的鏡頭之一。
f2.5光圈之下,柔和的成像,有騰龍聖光味。
四邊的表現,令人意像深刻。「Overall this lens is a very good example of the Tamron optical design team's skills at balancing a fast maximum aperture and optical performance across the entire field of view. This is exactly why the Tamron 24mm is my favorite wide angle fixed focal length lens — the F/2.5 aperture is fast enough for very low light situations, yielding images which are just slightly soft, yet this lens produces very satisfactory images at F/5.6 smaller apertures under normal lighting conditions.」http://www.adaptall-2.com/ 其實都說明得很詳細。
使用f2.5,就是在嘆這種soft人文味。
tamron的鏡頭,使用在kodak proimage 100上,都有點沉鬱的味道。
號稱0.25米的最近對焦,怎可以不爆一下近攝?
24mm 都一樣可以爆到點散景,放射散景感覺不算重。
邊位的soft感,個人很喜歡,人文味道嘛。
騰龍的沉實發色,配以這種soft感,有一種回歸經典成像的歷史味道。
老照片的感覺,洋洋灑灑。
在數碼上,感覺此鏡會有更多變化。
中焦位,都算很清晰的。
24mm的感覺,在tamron身上,因為四邊劣化,有更強的立體感。
遠攝的四角,慘不忍睹。
尖東見到浩南哥要開業了。
同樣兩個人,焦內焦外,差距之大....嗯...
不過此鏡收光圈,邊位會提昇更多。
一個寧靜的尖咀。
一個近攝的輪胎。
一座快消失的大廈
一群追逐興趣的人。
逆光和估焦感覺。
錢換錢的站不住,但珠寶則還未執。
很悶的街景,不知珠寶幾時關門大吉,還香港一條有功能的街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