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位置: 首頁 > 攝影世界 > 拍攝技巧 > 攝影學問 > 正文
光圈 快門 iso 再認識
2010年07月13日 攝影學問 ⁄ 共 3398字 暂无评论 ⁄ 被围观 10,523 views+

用了菲林機以後,像diana f+,海鷗等都是沒有測光的,在這個情況下就算用dc或dslr測光,都可能出現在自己做出換算的情況。看來有必要再重新了解一下光圈 快門和iso的配搭,以及數值轉換的方式。

所以就在網上search,還挺多人講解的,那就搜集一下。

先說一下光圈:

 

光圈

光圈通常位於鏡頭的中央,它是一個環形,可以控制圓孔的開口大小,控制曝光時光線的亮度。

當需要大量的光線來進行曝光時,就將光圈的圓孔開大;若只需要少量光線曝光時,就將圓孔縮小、讓少量的光線進入。

光圈的計算單位我們一般稱為「光圈值(f-number)」或者是「級數(f-stop)」。

首先我們來談談光圈值。

標準的光圈值(f-number)的編號如下:

f/1、f/1.2、f/1.4、f/1.8、f/2、f/2.4、f/2.8、f/4、f/5.6、f/8、f/11、f/16、f/22、f/32、f/45、f/64

f/1是最大的光圈號數,光圈值的分母越大,進光量就越少。

通常一般鏡頭會用到的光圈號數為f/2.8~f/22,光圈值越大的鏡頭,鏡片的口徑就越大,也就越貴。

級數是指相鄰的兩個光圈值的曝光量差距,例如f/8跟f/11之間相差一級,f/2跟f/2.8之間也相差了一級。

在每一級(光圈號數)之間,後面號數的進光量都是前面號數的一半。

例如說 f/5.6的進光量只有 f/4的一半,f/16的進光量也只有f/11的一半。

光圈號數與進光量的關係

大光圈的鏡頭非常適合環境光較低的環境,因為它可以在微亮光的環境下,擷取更多的現場光。

可以用較快速的快門來拍照,以便保持拍攝時相機的穩定度。

除了考慮進光量之外,光圈的大小還跟景深有關。

景深是物體成像後,在相片(圖檔)中清晰的程度。

光圈越大景深會越淺(清晰的範圍較小)、光圈越小景深就會越長(清晰的範圍較大)。


快門

快門是相機中的一個機械裝置,大多設置於機身接近底片(CCD)的位置(大型相機的快門則是設計在鏡頭中)

藉由控制快門的開關速度,來決定底片(CCD)接受光線的時間長短。

也就是說,在每一次拍攝時,「光圈的大小控制了光線的進入量、快門的速度決定光線進入的時間長短」。

這樣一次的動作便完成了我們所謂的「曝光」。

快門以「秒」作為單位,它有一定的數字格式,一般在像機上我們可以見到的快門單位有:

B、1、2、4、8、15、30、60、125、250、500、1000、2000、4000、8000

上面每一個數字單位都是分母,也就是說每一段快門分別是:1秒、1/2秒、1/4秒、1/8秒、1/15秒..以下依此列推)等等。

一般中階的單眼相機快門做到1/4000秒,高階的專業相機則可以到1/8000秒。

而在DSLR(數位單眼相機)的液晶顯示上「"」符號前是秒(3"就是3秒,3"2則是3.2秒)

B指的是慢快門(Bulb),B快門的開關時間由操作者自行控制,我們可以藉由快門按鈕或是快門線,來決定整個曝光的時間。

我們可以注意到每一個快門之間數值的差距都是兩倍,例如1/30是1/60的兩倍、1/1000是1/2000的兩倍

這個跟光圈值的級數差距計算都是一樣的。與光圈相同,每一段快門之間的差距也被之為一級、一格或是一檔。

光圈級數跟快門級數的進光量其實是相同的,也就是說光圈之間相差一級的進光量,就等於快門之間相差一級的進光量

前面我們提到光圈決定了景深,快門則是決定了被攝物的「時間」。

當我們拍攝一個快速移動的物體時,通常需要比較高速的快門,才可以抓到凝結的畫面,所以我們在拍動態的畫面時,通常都要考慮可以使用的快門速度。

有時我們要抓取的畫面可能需要連續性的感覺,像是拍攝像是絲緞般的瀑布或是小河時,就必須要用到速度比較慢的快門,延長曝光的時間來抓取畫面的連續動作。


網上有一個陽光16法則

 

陽光16法則(也稱陽光16定律)是攝影術中不藉助電測光表來估計照相機的光圈大小和快門長短的法則。

陽光16的基本法則如下:在室外陽光下,如果光圈是 f/16,則快門速度應是所用膠片的國際感光度指數的倒數。例如,在室外陽光下,如用光圈是 f/16,而所用膠片的感光度為EI100,則快門應為 1/100秒。

口訣中的「16」,並不是光圈非f/16不可,如選用f/11,則快門速度當提高一倍成為 1/200秒,以此類推。

其次,要根據天氣狀況作調整,如並非陽光普照,而是多雲,用EI100膠片,如果快門速度仍舊取 1/100秒,則光圈應從1/16開大一倍到1/11;依此類推。

曝光口訣

艷陽十六陰天八

多雲十一日暮四

陰雲壓頂五點六

雨天落雪同日暮

室內球場二秒足

客廳戲台快門八

下表為光圈與快門問的關係參考組合,每一個組合的曝光量都相同,如果再搭配不同的光線強弱,就可組合成一組矩陣表。

 

  

光圈f值 快門速度(S)   光圈f值 快門速度(S)   光圈f值 快門速度(S)
2 1/500   2.8 1/500   4 1/500
2.8 1/250   4 1/250   5.6 1/250
4 1/125   5.6 1/125   8 1/125
5.6 1/60   8 1/60   11 1/60
8 l/30   11 l/30   16 l/30
11 1/15   16 1/15   22 1/15
16 1/8   22 1/8   32 1/8

 一般在ISO100的底片包裝盒上,都會有如下的建議:快門速度設定在1/250秒

 好天氣的海灘、雪地 f16         大晴天 f11         陽光稍弱 f8    薄雲 f5.6                 陰天、陰影下 f4

以下是一個曝光關係,基於iso 100

 

曝光

我們如果想要得到一張色彩漂亮、明暗分明的影像,就要讓感光體(傳統時代的感光體為軟片,DSLR時代則為CCD或CMOS感光原件)得到適當的曝光。

而所謂的曝光,就是在一定的時間內,讓感光體受到適當光量的投射。

曝光的計算方式為:

曝光 = 光量(光圈容許進入的光線強度)X 時間(快門允許進入的時間長短)

也就是說,一個完整的曝光程序,是由光圈的大小以及快門的時間搭配組合而成的。

所謂的標準曝光值,以現在的測光表設計,都是把整個畫面曝光量平均到中間灰,也就是18%的灰值。

中間灰的輝度(反射光線的強度)接近人類的膚色或是天空的藍,我們可以藉由觀察「灰卡」,來知道中間灰它大概的表現。

一般來說,現在我們要得到一個正確的曝光,通常都是藉由相機內建的測光表來幫我們計算合適的光圈快門組合。

測光表藉由不同的測光方式,將所測得的現場光平均成中間灰,然後調配光圈快門來達到正確曝光的目的。

在DSLR中內建的測光表,一般都具有下列的測光方式:

平均測光

平均測光將整個畫面的現場光作平均計算,然後求得中間灰值。

中央重點測光

中央重點測光以畫面中央為主要加權部分,然後佐以四周的現場光,再計算出中間灰值。

點測光

點測光只擷取畫面中央約3%~5%的範圍作計算,求該點的中間灰值,這對複雜環境光的拍攝相當方便。

分區測光

每一家像機廠商都會研發出自己獨特的分區測光方式,來因應各種不同現場光的曝光計算

例如CANON的21區分區測光、或是NIKON的3D矩陣測光。

這些測光程式會依據環境的不同作變化計算,求出最適合的曝光量。

光圈每一個號數的差距、跟快門每一個段數的差距,都是稱為一級、一格或是一檔。不管是光圈或是快門,每一級之間相差的曝光量都是相同的,也就是說:

F4跟F5.6相差了一級、1/15s跟1/30s相差了一級,這兩種情況相差的光量是一樣的。

F5.6跟F11相差了兩級、1/60s跟1/250s相差了兩級,這兩種情況相差的光量也是一樣的。

這樣來看,在一個曝光組合決定好之後,還是可以增減光圈跟快門的段數作變化,而不會影響到最後的曝光值,我們來看看下面的例子:

假設我們現在測出來一個曝光組合是 F5.6、1/250s,但是為了要用大光圈拍人像來獲得淺景深

我們可以把它更改成F2.8、1/1000s。

其中,因為光圈向上前進了兩級(F5.6 > F4 > F2.8),所以相對的快門要向後退兩級(1/250s < 1/500s < 1/1000s)。

這兩個組合的曝光量其實是相同的,經由這樣的計算調整,最後我們可以得到大光圈的拍攝方式、又不會影響到最後的曝光值。

學習好上面的觀念跟計算方法,對我們以後面對較需要變化的拍攝環境是相當有幫助的。

但是現在一般的高階DC或是DSLR上大都有AV(光圈優先)、TV(快門優先)這兩種選項

一般來說要是選擇AV的話

你固定在一個光圈值上,機身的程式就會幫你計算出目前最適合的快門值

反之則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