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ji photo film 年代富士的鏡頭主要分舊x mount (單反) 和m42。老x mount 比較難轉接鏡頭在其他品牌單反機上使用,價錢一向偏低。就算是 Fujinon 50mm f1.4 ebc 這類f1.4 的標頭,價錢也是幾百一千左右。如此廉價的鏡頭群,我又怎會不入手,一支leica鏡,都夠數一套富士龍鏡。而且看看轉接上gfx 50r 上的中片幅數碼效果,超值有餘,玩味滿FUN。
手上的是m42版本,轉接上環,即可食用。全金屬筒版,和有膠粒的版本不同。
這支鏡自1970年面世好像有三個版本,最早是沒有標ebc的,後期才是ebc coating 加持。
光學設計也是經典的七片六組。看起來沒大特别。很多廠家都使用這款設計。最近對焦0.45米,傳說此鏡玻璃加入放射性元素,也因此玻璃會變黃。黃了也沒什麼問題,照照UV燈就好了。又看看有放射的玻璃,在gfx 上是否特别強勁。
f1.4 嘛,自然要開盡光圈感受效果。柔美到一個點,很難形容。全程都使用f1.4 拍攝,此鏡要收到f2,這種厚重的柔和感才會消失。而f2時,都很sharp。
看一下散景的表現,不俗呢,以f1.4 的50mm 標準鏡來說,這個散景還自帶內旋,四角小放射,有趣。
玩不同的廉價鏡,有時就是有這種驚喜,不一定法國紅酒才好,有時平平地的智利紅酒,也有上頭的佳作。
爆盡最近對焦的散景,這f1.4 的效果,可以哦。網傳ebc 鍍膜的那一支會比這支初版含放射元素的好。留待時間去驗證吧。
這個大時代,又ai,又元宇宙,又nft,又虛幣。有時能落街走走拍幾張,回頭又看看,咦,二月時的電影廣告。心底嘆一句,活著真好,就夠了。
香港的確不能做無牌小販,但只要你不是香港人,又好像沒多大問題。
雖然,如能帶這些鏡頭去旅遊拍攝一定很美好。
不過做地縛靈困在公司樓下鳩拍,也不一定很差。
畢竟美好的光影很多人拍了,無聊的曰常,沒多人少做呢,能認真地做件無聊事,或者一百年後,也變得有意義。
當然,很可能一百年後拍照都不需要鏡頭了,有什麼是ai 模擬不到的呢?
只是,能繼續做一件無聊事又能令自己有心跳的小興奮,都足夠了。
看來要加快腳步把手上的富士龍鏡頭都試一遍啊,很好味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