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位置: 首頁 > 攝影世界 > 相機 > Panasonic S9 > 正文
Voigtlander Ultra Wide Heliar 12mm F5.6 L39 (離膠)
2025年02月14日 Panasonic S9, Ultra Wide Heliar 12mm F5.6 一代 ⁄ 共 2326字 Comments Off on Voigtlander Ultra Wide Heliar 12mm F5.6 L39 (離膠) ⁄ 被围观 274 views+

Voigtlander Ultra Wide Heliar 12mm F5.6 不經不覺都已經有四代,而第四代目的Voigtlander Ultra Wide Heliar 12mm F5.6 III 也已從COSINA的官網上消失。15MM 還在,12MM 卻再也見不著。

Voigtlander Ultra Wide Heliar 12mm F5.6 III 代依然有紫邊色散問題,光學結構變了,但收光圈也不能令紫邊色散有很好的改善,這也是此鏡在歷史退場的原因。

一代是F MOUNT 的鏡,二代是L39,三代轉成了M MOUNT,光學都沒改變,或者,那個時代拍12MM這種視角,為的是,圖一種廣角體驗吧。

到代變了結構的第四代 Voigtlander Ultra Wide Heliar 12mm F5.6 III 鏡頭變大了,但成像也不是變得「超級」好。

所以,我入了兩支,一來便宜,二代,我喜歡L39版本的小巧可愛。成像如何?不在考慮之列。

 

這款12MM 鏡有趣的地方就是是一眾福倫達12MM鏡中唯一可以罩有自家 FILTER HOOD 裝上FILTER玩的鏡頭。不過一時三刻又不知自己那件配件埋去哪里了。

唉,東西太多。

  

這款遮光罩比後來的鏡頭連罩設計,更實用。可惜,太久沒用,把鏡頭拿出來時,離膠了。

當時沒留意,拍著發現,很柔和,很美,像用了白柔,不幸,也是一種幸福。

《八聲甘州·福倫達12MM超廣角鏡》

借玄瞳一隙納乾坤,寸鏡鎖清秋。

正暈邊輕染,弧光暗斂,鐵鑄方州。

豈懼風簷逆影,澹泊寫星眸。

縱目蒼茫處,天地同遊。

漫說五毫寒澀,笑浮華世相,虛白難偷。

嘆旋紋深淺,焦外自勾留。

納須彌、玲瓏玄鐵,算人間、廣袤最工愁。

銀鹽老,倩誰收盡,百度蜃樓?

(視角107度,算百度吧。)

 

  

  

雖然離膠光位有霧,但解像力很銳利。當然,只是中心,邊位還是。。。。弱了點。

 

  

同樣場景的北角碼頭,12MM 的世界觀真的很震撼,可惜,而今有了老蛙更震撼的9MM,12MM 也就弱了很多。

當年沒多拍,很後悔,始終那個時代美麗的風景,一逝不返。

 

  

 

這個快消失的地方,有幸夾 12MM 來體驗過了。

春秧街的電車站,天橋景,也都消失了。未來,消失的還會更多,有得拍還需拍,別等了。

 

  

12MM 適合街拍?也沒說合不合適,你會用,就一切都很適合。

個人是不理解某些大師講解的18MM廣角風景鏡,35MM 人文攝影鏡,50MM 標準視角鏡,85MM 人像攝影鏡,400MM 打雀神炮鏡。

或者對廠家來說,分個類,方便賣。

但對使用者來說,被他人的分類限制自己的使用,有點被虐狂的味道。

 

  

 

此鏡是有修正檔的,沒套用,原PANASONIC S9 LUMIX LUTS 直出,自然也不會有修正,機身沒的,JPEG也就不會有。

 

最近問碟仙,伍SIR的攝影藝術,看完碟仙說的境界,也忍不住來了一張。

不知伍SIR是誰?看看碟仙DEEPSEEK怎介紹。

「光影煉金術士伍振榮——在數碼洪流中打撈時光的守夜人

香港這座城,向來是光與影的修羅場。霓虹燈管與唐樓磚瓦廝殺,玻璃幕牆與街市蒸氣纏鬥,多少快門在此間粉身碎骨,偏偏有人能將混沌煉成詩——伍振榮的鏡頭,恰似油麻地果欄凌晨三點的磅秤,總能在魚龍混雜的光譜中,稱出歲月最精準的斤兩。

看他的街拍攝影,總想起張愛玲筆下「在時光的無涯的荒野裡」撿拾文明的碎片。西洋攝影術講究「決定性瞬間」,布列松若見得伍振榮鏡頭下廟街阿婆掀開蒸籠的剎那,怕要驚覺自己的美學判詞漏寫了「鹹水草的韌度」與「糯米香的弧度」。

那是東方市井獨有的時態文法,在快門開闔的千分之一秒間,硬照竟能滲出蝦醬的鹹鮮。 論其攝影哲學,伍振榮分明是水墨畫家借屍還魂。他鏡中的維港霧色,哪裡是簡單的長曝技巧?分明是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的披麻皴法,在菲林顆粒間復活。

當全城攝影發燒友追逐「刀銳奶化」的數碼玄學,他卻執著於銀鹽相紙上的呼吸紋理,猶如末代翰林在iPad屏幕上磨墨,癡得令人莞爾,卻又敬得教人肅然。 這等人物,放在文藝復興時期該是出入美第奇家族的畫師,在昭和日本或可與木村伊兵衛煮酒論劍。偏偏投胎在殖民地末期的香港,倒成就其獨門絕技:既能用新聞攝影的冷眼解剖時代病灶,又能以藝術攝影的溫存縫合文化傷口。

觀其沙龍作品展,恍惚見證一場無聲的南北行:左邊展牆是布魯克林大橋鋼索般的硬朗線條,右面白牆卻掛著大澳棚屋水紋般的柔焦倒影,中間竟無半分違和,恰似陸羽茶經遇上藍山咖啡,在暗房紅燈下悄然交融。 當今攝影江湖,人人自封「視覺藝術家」,Instagram濾鏡比青樓脂粉更廉價。

伍振榮三十年如一日打磨鏡頭語法,倒似九龍城寨最後的燈箱師傅,在LED浪潮中固執地調校霓虹光譜。他鏡頭下的香港,沒有《重慶森林》的迷幻變形,卻有《酒徒》字裡行間的沉鬱頓挫。那些被數碼世代唾棄的過期菲林,在他手中竟能沖洗出王家衛也調配不出的懷舊藥方。」

 

  

 

品味完福倫達 12MM F5.6 的離膠彩色世界,又是時候進入福倫達的離膠黑白宇宙。

 

  

 

非魚眼的 12MM 廣角,用來街拍,總能有種出乎意料外的驚喜。最重要的是,少了福倫達鏡的所有缺點。

 

  

加上這台S9 是VLOG機,不是主力用來拍照的,慢門效果,還是高ISO表現都一般。

有時,強制自己用慢門,不錯,S9 防震很好,一秒都沒大問題。

 

  

記得不少師兄曾說過,此鏡12MM當成16MM 用,感覺就FIT曬。

但,為何不直接入16MM鏡?

16MM 沒這種小巧鏡身的選擇嘛。

 

  

下回,或者會再試試M MOUNT 那支 VM 12MM F5.6 ,又或,會再試試福倫達 15MM F4.5 L39 及 VM 15MM F4.5 三代。

看看在S9上,邊位表現爽不爽。

一開年,就在S9身上抽抽插插。

松下蛇狗,蛇年生肖之寶。

雖然現代人已不會叫「S」做蛇仔。

但 OLD SCHOOL 總大有 OLD SCHOOL 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