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位置: 首頁 > 攝影世界 > 相機 > Nikon Z6 > 正文
Ricoh Super Shot 43mm f1.7 殺機取鏡
2023年09月03日 Nikon Z6, 殺機取鏡 ⁄ 共 1834字 Comments Off on Ricoh Super Shot 43mm f1.7 殺機取鏡 ⁄ 被围观 260 views+

Ricoh Super Shot 是理光在1965生產的機型,最貴氣的地方是配上一支富岡光學生產 43mm f1.7。鏡頭算很值得改造,PENTAX 迷人的大公主也不過是43MM F1.9。這支也不過是F1.9,同為43MM的RICOH SUPER SHOT 卻有F1.7,單看規格,相當有娛樂價值。

 

鏡頭光學四組六片,改成E MOUNT 相對容易也多空間調整及用回原本的鏡頭對焦。不過改M 就更能突破近攝界限。但整體結構就不完整了。如用廢除本身對焦環的改法,使用神力環,鏡頭只留鏡玉和光圈部分,可以是可以,總有點醜。

 

這個RICOH SUPER SHOT系列還有一台1966年出的平價兄弟機,用上40MM F2.4鏡頭,那個時代,大多少少就是大多少少,不過40MM F2.4 鏡頭的規格,放在今天都很不錯。

看木下光學玩復刻的 KISTAR 40mm F2.4 <-- 可按連結查看,成像差到嚇死人。我想用RICOH 機仔殺鏡改鏡上數碼用都不會比這支新出的更差。

 

旁軸系的時代,真不乏可供殺鏡的大光圈好機身,那個時代吹,因為法蘭距短,更易設計出大光圈又畫質高又鏡身小巧的鏡頭。

而事實去到無反時代,NIKON Z 最短法蘭距,但支支鏡頭得F1.8,但造型比一支單反的F1.4 更粗大三分一。

嗯。。。科技嘛,我不懂,總之盡信書不如無書,我懂了。

 

  

去完動漫展,有幸來石峽尾朝朝聖,看個展覽,順手試試Ricoh Super Shot 43mm f1.7,老鏡看老展,夠味了。

 

  

順手爆幾張散景,這畫質,這焦外。。。RICOH 當年的旁軸機仔,風味一絕啊。

 

  

試玩這類殺機取出的陳年旁軸鏡頭,六十多年前的老鏡,難道要求其在數碼上的畫質勁到啪啪聲?不會的啦,但求一個味道,一種陳年的味道。

如臭豆腐,如榴槤,如發霉芝士,如黑松露,臭味相投的獨有滋味,沒人懂欣賞更好,留俾我,留俾我。

 

  

不經不覺,大坑西邨都進入了最後的時間,又一條邨要消失了。

 

  

公共空間是一件很奇妙的事,就像風水一樣,影響人心,成長,健康,香港最特別的地方,不是一式一樣的小區,而是因為時代發展,不斷嘗試建立的各式各樣公共空間。

這種人口密集的公共空間多樣式,在世界上,實在罕有。不過,好東西,自己是不懂欣賞的,到手的幸福就不是幸福嘛。

 

  

有時,攝影的幸福很簡單,用不同的鏡頭,拍拍身邊的世界,高畫質,藝術大作,從來都不是心中幸福快樂的那一杯茶。一點心動的感覺都沒有,心不跳,則沒有愛。

愛就是要能恆久地忍耐而又能不停分泌多巴胺令自己極度滿足惀快。

為何很多人玩攝影又放棄,因為找不到自己的多巴胺位。

 

  

蘇拉颱風到,八號,九號,升到十號風球。心想,如果我是一個自然系的攝影師,我或者會定義自己是風系街拍攝影師。

一打風,不論風球,都去不同地區街拍人生百態,不打風不攝影。

如此紀錄香港颱風街拍十年,二十年,搞個展,張張都大作。

雖然,攝影變得像工作一樣單調,但驚世的攝影作品,就是要生命,時間去沉澱,還要去紀錄一些沒人去紀錄的事。

 

  

 

  

Ricoh Super Shot 43mm f1.7 在數碼上一試,有點上癮,主要是焦外的表現,太重毒素。很個人的感覺。

始終這種誇張到不像F1.7光圈的焦外缺陷味道,太叫人吃驚了。

 

  

來到旁邊的南山邨吃晚飯,順手例景試三張。

 

  

南山邨也算得上叫獅子山下吧,日日看獅子山日落,會有何心理反應?應該很無聊吧。

人生,要每一秒都有驚喜,談何容易?

所以能做一個器材控,至少為攝影添多一份新鮮感。而天天強調攝影用自己大腦就夠,實在沒必要,攝影未來是用「電腦」,OK?

 

  

Ricoh Super Shot 43mm f1.7 改成E MOUNT 會否近攝略差?有調多少少位,近攝拍拍酒杯還是可以的。

 

  

回到早上去動漫展鳩拍之旅。也沒拍多少張,試鏡嘛,試了就好,拍得好不好一點也不重要,大作自然交給大師,分工要明確。

 

咦,撞上大師囡囡,不P圖會不會被屌?我覺得沒問題,美女是不用PS的。

 

  

這種地方,應該和酒吧一樣,是交友抄牌用吧。。。。

 

對於我這種匆匆來遊一圈的人,沒多少時間等巨巨出現,能拍到的好角色,不多。 

 

今年動漫展就是少了個COSPLAY 陽光拍攝區吧,困在一個小HALL中,圍爐打相,好痛苦,比九展還差,但九展好快也都拆了。

香港能剩下的,不多了。招牌拆,工廈拆,展場拆,屋邨拆,舊區拆。

拆了,新的是否更好?

更好的,永遠是人,而不會是硬件的死物。

  

沒有人文的歷史,沒有人文的相片。

再多數據,畫面再美

總有種無言的空虛。

當然,可能我太喜歡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