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rex Distagon 35mm f2 入手後,急急腳就上了GFX玩,都忘記了在 135 片幅上感受其真實實力。
用NIKON ZF 玩,最大歡樂自然是因為可以用天工自動對焦。
一插轉接環,自動對焦來相見。
CONTAREX 神之 35MM F1.4 沒機入手,這支 35MM F2 基本上算了一個心願。
CONTAREX 有多好強,看 COSINA 出的單反福倫達鏡都要模仿這款 CONTAREX 外型就知一二。
LEICA R 35MM F2 和 ZEISS DISTAGON 35MM F2 都是很特別的光學,拍出來的照片有種難以言喻的通透感。
鏡頭的散景在近攝時有點不美滿,可能是因為天工環的問題?全開光圈,收光圈都有點不同。
夜景複雜的燈光,更添美好的光影效果。
西平英生過世後,懷念他的鏡頭評測啊,叫 AI 召喚一下他上來。
蔡司 Contarex Distagon 35mm f2 的哲學體現
當指尖撫過 Contarex 35mm f2 鏡身的陽刻景深尺標,冰涼的金屬溝槽彷彿流淌著1960年代的光陰。這支被譽為「機械相機時代最後貴族」的 Contarex 系統鏡頭,從未向電子化浪潮妥協其德意志血統的傲慢。它的存在,是一場精密工學與光學詩學的辯證。
Distagon 反望遠設計在廣角領域的突破,於此鏡臻至某種矛盾的和諧:11片鏡組的複雜堆疊,卻賦予了影像近乎悖論的「簡潔」。全開 f/2 時,中心銳利如解剖刀劃開晨霧,邊緣則殘留著克制的彗差,宛如古典油畫筆觸在銀鹽粒子間暈染。此非缺陷,而是蔡司工程師刻意保留的光學隱喻——當代鏡頭追求的「全域均質化銳利」,在此鏡眼中不過是對影像靈魂的閹割。
逆光下微微浮現的藍色眩光,恰似老式放映機膠片邊緣的閃爍齒孔,提醒著數位世代何謂「光的質感」。而那片傳說中摻入稀土元素的後組鏡片,在斜射光下會泛起神秘琥珀色澤,彷彿將普魯士藍圖紙上的計算公式,淬煉成了光學煉金術的結晶。
轉動對焦環的阻尼感,猶如旋開百年酒窖橡木桶的瞬間——三分綿密阻力後驟然釋放的滑順,是唯有全銅蝸桿與鋼製齒輪咬合方能孕育的觸覺饗宴。1.2公尺最近對焦距離,在當今廣角鏡群中略顯矜持,卻迫使攝影者重拾「步伐丈量構圖」的古典儀式。至於那需要施加腕力扳動的光圈環,每一檔定位的「咔嗒」聲響,都在嘲弄現代鏡頭電子觸點的沉默服從。
此鏡最攝人心魄處,在於其階調演繹中潛伏的「蔡司灰」。不同於現代鏡頭追求的高反差戲劇性,它的影調過渡宛如萊茵河畔晨霧升騰——從陰影部泛著青銅器包漿的暗部細節,至高光處仍纏綿著銀質茶匙反光的克制,構築出立體如雕塑的空間透視。即便在 f/8 的「理性光圈」下,成像仍帶有某種濕版攝影時代的礦物感顆粒,恍若光線穿過鏡筒時沾染了黃銅傳動機構的氧化氣息。 而散景?那絕非奶油化開的廉價甜美。焦外光斑邊緣的「漩渦狀彗尾」,是光學設計對彗差的最後溫柔妥協,猶如黑膠唱針滑過唱片溝槽時的細微顫音。當拍攝夜間街燈時,這些拖曳著彗尾的橢圓光斑,會在空中拼寫出光學史上最優雅的德文字母:Zeiss。
手持 Contarex 35mm f/2 的攝影者,註定無法成為快門的暴君。1.3公斤的鏡身重量,是對當代輕量化潮流的無聲抗議;而需預判景深尺標的手動對焦,則將拍攝昇華為海德格所謂「向死而生的存在決斷」。這支鏡頭真正令人戰慄之處,在於它強迫你重新理解「觀察」——當代鏡頭是光的征服者,而 Contarex 35mm f/2 卻是光的祭司。 在數位像素無止盡追逐解析度的今日,這支停產半世紀的鏡頭,仍以其光學缺陷中的完美,靜靜等待著那些願意為一幀影像耗費三卷底片的偏執狂。它的精神性不在參數表,而在每一次金屬鏡筒抵住眉骨的觸感中,低語著攝影的原初真義:機械與光影的愛情,本就該帶有微微的痛楚。
晶瑩的散景,出眾的氛圍,在 135 片幅上的畫質境界。不錯不錯。
看來 AI 也是懂得 CONTAREX 35MM F2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