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知道,Petzval 85mm art lens 可以接上44x33 sensor上使用,解放最大的成像圈。在alpa的網站上看到插數背配12fps 玩,就已濕了,相信可能可以cover更大的成像圈。不過窮人如我,只能等到廉價的gfx 50r出現,才終於解放了這支lomography神鏡,petzval 85mm f2.2。另一支petzval 120mm 只聞lomo叫,又不見lomo出,出鏡如此好賺,lomo也不努力出來騙騙錢,真的家大業大,錢多不愁啊。
試玩全程只插最大光圈玩。沒玩到那些創意的光圈看散景,不專業的廢物試鏡員。
2013年的鏡用2021年的中片幅機玩,有種明朝的劍斬清朝的官那種快感。按lomo說是把 1840 年於奧地利維也納發明的 Petzval 光學完美重現,不知結構是不是一致。lomo也沒有公佈設計。
先來看看無限遠的表現,四角放射式崩潰,可預期,本身就是135片幅鏡頭,上中片幅,邊位不好是很合理。這種玩法,主要是玩人像哦。
先來和曰落陽光玩一轉,f2.2的光圈,在gfx 上對焦,也不易,放大也不覺有sweet point的sharp位,好難對焦啊。邊位的散景,已出現箭頭狀。
正面的陽光光線直射入鏡,會出現奇妙又不討好的光斑。打側避一下,反差上昇ing。
進入黑夜的時間,散景就更暴力。
半人身距離時的散景味道,美不美? petzval味濃不濃?
個人的感覺嘛,好特别,好正,上4433玩,這支lomo 85mm f2.2 petzval,滿分。
散景如同風暴級别,全身人像的話,更吸引。
比宮崎光學的petzval 57mm f2 更加旋味。現在petzval的結構都是只有中片幅鏡,我想就算接上gfx 也沒這種暴力味道。不過可以找天轉接看看,手上很多petzval老鏡頭。
是法國1840年的風情,還是奧地利維也納的節奏?
只是,在中片幅數碼機上使用此鏡,如果人放四角,解像力實在有夠差,或者是因為光學設計的問題,置中的曰出構圖,是此鏡唯一出路。
柔柔的成像,有沒有港味?? 聽講最近北方很流行。
想來點旺角黑夜的味道,可惜人卻在銅鑼灣。
盡量貼近人物試爆不同距離的散景。總結個人覺得中距離全身和大半身是最好的,近攝大頭的話,在中片幅上,表現一般。
最後,來一張合成照,三張的拼接效果,更能感受Petzval 85mm art lens的art味。
有機會,要多用用此鏡來玩人像攝影才行,實在太有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