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shica auto focus 又是一台好機鏡,鏡頭設計光學上應該沒多少出色位,不過一大堆相機一同買入,不殺白不殺,先殺機取鏡玩了再說。不想研究怎改M,先用個制式環,夾上SONY E MOUNT 上玩了再說。友人說,SONY A7CR 的邊位玩旁軸機仔等老鏡,雖沒LEICA系統的機身好,但已比SONY A74 那堆好,新SENSOR有點意思。
頂,真?那要買了,唉,繼續用SONY A74 試玩先,A7CR 天天跌價,電子垃圾,不急的。
SONY A74 都是可以玩CREATIVE LOOK 的一份子,也可以用PP MODE 設定來影相。原則上,可以模擬很多種不同的直出拍攝技巧,使用HEIF檔,保留更多的色彩資訊。
直出JPEG HEIF 檔,白平衡的變化影響很大。不理了,今回就用其 FL MODE 先試試。
扭上俄仔筒即可享用,但俄仔筒的光圈,好像位置和鏡頭光路不太匹配,收縮光圈,畫質表現,沒提升很多。
一鏡三食,不是銘鏡不濫用啊,能在整個AUTO FOCUS 使用的鏡頭,應該有點來路。
美好的YASHICA 菲林鳩拍的時代,可惜,科技進化到量子電腦 X AI 都可以取代一切,未來,無人化已成必然。
可惜,此鏡沒改成M MOUNT,沒法上天工,也沒有AF,失去了本身的靈魂。
好吧,又看一下變成了MF鏡,在SONY A74 套用CREATIVE LOOK 調整下的直出效果。
SONY SENSOR 就是對旁軸鏡不友好,出來的效果太奇妙了。邊位。。。。唉,可能改了E口轉接上 NIKON Z機系機身邊位效果都比SONY A74 好。
交給相機機身直出的玩法,變化很大,各種味道,不可預測,因為你永遠不知在當下一刻,相機如何運算效果。
網上的攝影群總有幾個小邏輯謬誤,天天都在LOOP,月經一樣。
抽兩個吹一吹,其中一個。這位攝影大師的相那麽難看,哪有資格教人攝影。有甚麽國際大獎?
首先,要教人攝影要的,不是國際大獎也不是拍照要好看。
正如小學中學大學的教師,不一定有諾貝爾獎也不一定要對人類文明作出過偉大貢獻。
一紙文憑足矣,老師實力差,學生一定可以青出於藍勝於藍,包WIN哦,不好嗎?
可惜大多數人思想簡單只拜權威,這也是希特拉可以上台盡情屠猶的原因。
人類就愛把美感,教育,生活,交托在他以為很強的人手里。
第二個有趣邏輯,總在問這支鏡的拍攝效果好嗎,拍出來的這種好看感覺,德味,日味,大中華味,是玄學嗎?
作為人,人人不同,眼睛不同,色感不同,大腦處理不同,文化不同,見識不同,生活不同,處境不同,心情不同,修養不同,藝術領悟亦不同。
各種不同的疊加,對一支鏡頭拍出來的一張相片,都可以有成千上萬的不同關聯感應。
何能用德味,日味,一言以括之?
像人去看極光,都要注目良久,沉浸在極光色彩之下,才能慢慢看出色彩變化。
一來就吃得出玄學味道?天生仙人骨?未免太自傲。
這類邏輯很多,但不關我事,攝影是很私人的事,自HIGH娛樂夠開心,夠激情,有多巴胺,胺多芬就好了。
還能在這個年代,這個地方,用這堆器材,啪啪啪。
足夠了。
我粗粗地算了一下輪玩一支鏡要多久
這條不科學的算式如下。
一支鏡,要上不同的機身玩。
135菲林機,正片一次,負片一次,黑白一次。
120菲林機,正片一次,負片一次,黑白一次。
數碼機,645片幅CCD,645片幅CMOS,4433 CMOS,FF CCD(LEICA M9),FF CMOS,SIGMA 三層SENSOR,APSC CCD,APSC CMOS,M43 SENSOR。
各款機身菲林和SENSOR風味加起來大約15次左右。
一支鏡上15次,本人最少一千支鏡,即最少15000次。
一日試一支,一萬五千日。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嗯。。。。。。
四十一年啊。。。。。。
就停在攝影師成長曲線的愚昩之峰前,繼續做器材控享受鳩拍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