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on DF 入手的目的,就是想在外型上,享受NIKON AI 鏡的美好。2025 是 AI 紀元嘛,玩 AI,必須的。
Nikon 18mm f4 AI 主要分兩個版本,銘字環在鏡側的版本比較少見,不知何解。
大多巿場上見到的是銘環字體寫在前邊邊的版本。但這個版本被老玩家說文字會造成反射,影響成像,相當有趣。
此鏡在NIKON 千夜一夜物語第五十五夜被評為二手很難入手的一支NIKON銘鏡。
「最近聽朋友說尼克爾18mm f/4沒貨了!雖然不知道現在是什麼狀況,但好像已經缺貨一段時間了。我寫第55個故事,就是為了揭開尼克爾18mm f/4的秘密。在底片時代,我經常使用尼克爾18mm f/4,主要是用於黑白攝影,但當時我自認為對它的表現已經很了解了。雖然我對這款鏡頭很熟悉,但這是我第一次嘗試將它與數位相機結合使用。 透過這次測試,我感覺對它受歡迎的部分原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這款鏡頭不僅實用,可以與高解析度數位相機搭配使用,而且小巧易用。它擁有優異的點像還原和色彩還原能力。透過暈影控制和橫向色差校正等處理,您可以獲得更佳的照片效果。」
的確真的很難入,主要難在得廉價入手,機緣一到,緣份不能錯過,入了 NIKON DF,上網找找有何老AI鏡來襯襯機身,就看到這支 AI NIKKOR 18MM F4。
不可不吃哦。
其實 18MM 的世界,愛廣角畫質的,理論上是有新買新的。不過就NIKON DF 那丁點的解像力,用NIKON AI 鏡,夠做了。
此鏡傳奇在是NIKON 三大超廣角的傳奇設計三兄弟之一。三兄弟分別是。
「15mm f/5.6、18mm f/4和13mm f/5.6」
此鏡 1977年面世,到 1982 年被 NIKON 18MM F3.5 取代。但以大小SIZE和外型來說,還是這支好看,平衡感好。
還很有 CONTAX 18MM F4 的設計味道。
裝上 NIKON DF 也就只是粗粗玩幾張黑白算了,天天五百年一遇的黑雨,加上工作,好忙,沒時間享受攝影人生。
老NIKON廣角,邊位全開F4 表現一般,還有點肉,可以預期。引用一下NIKON千夜一夜自家的評價。
F4 打開
中心部分解析度相當高,但隨著影像高度的增加,眩光逐漸增加,清晰度下降。不過,根據用途,畫質仍然足以滿足實際使用。不出所料,畫面邊緣部分解析度不足。週邊亮度也有下降,但幾乎沒有滲色,色彩看起來不錯。
F5.6
將光圈縮小至f/5.6後,清晰度有所提升,尤其是在畫面中央附近。中間區域的解析度變化不大,但眩光有所改善,畫面的厚重感減輕。週邊光暈也得到了改善。
F8-11
消除了眩光,畫面邊緣的解析度顯著提升。幾乎整個畫面都達到了令人滿意的清晰度。影像失真僅在畫面邊緣存在。日常使用建議使用 f/11 至 f/16 的光圈設定。
F16-22
整個畫面的渲染效果一致。尤其是在 f/16 光圈下,畫質達到最佳,但最平均。衍射效應開始略微顯現,但在可接受範圍內。在 f/22 光圈下,衍射效應明顯,解析度略有下降。
如果您追求清晰度,光圈在 f/11 到 f/16 之間就能拍出不錯的照片。另外,如果您想利用周邊光線的衰減,我覺得即使在 f/4 的最大光圈下也能拍出好照片。
變形明顯,應有之義吧,年代擺著,1977年的廣角,二千元的價錢。
玩的是歷史感覺,玩的是光學成就。
不是玩成像畫質啦。
標頭無弱旅,入很多支 50MM 標頭都合理。我居然收了一大地 18MM鏡。
又CONTAX,又ZEISS,又NIKON,加起來都五六支。
看來,我真的很窮,很想發達。
實發實發,誰不想躺平包發達。
今次又是粗茶淡飯體味 NIKON DF MONO 味。
D4 時代的黑白感覺啊。
NIKON 1977 年 18MM 的黑白灰味道。
如願以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