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數碼試鏡是方便,很快就可以把玩很多鏡頭,但sensor影響力太強,很耐真實感受到一支鏡的鏡味。kern的三把平價軍刀,在手里好久了,也很少出鞘,今次就先幫kern 75mm f2.8開開封,這支鏡是16mm電影鏡來,上4433中片幅數碼上用,解像力,不用懷疑,至於散景部份。。。。
還真不能小看這支小巧的16mm 電影鏡,鏡仔細細,成像圈大,放在GFX 50R,景深都可以幾誇,中一隻眼,另一隻就out了。
本身上helicord的改裝方法,可以突破最近對焦到極限。
作為電影鏡,數毛級的解像力,不用懷疑。
能夠把玩1950-1955年產的瑞士老鏡,本身就是一件樂事,還可以裝上最新的中片幅數碼,感受其神級成像,有時會覺得,現代出的鏡是不是很垃圾呢?要sharp又sharp不過幾十年前的老鏡,要味道,又沒有老鏡味。
只是16mm的電影鏡在數碼上表現就如此精彩,5000萬像都沒有問題,那35mm的電影鏡究竟會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呢?
由於價格太驚人,未能體會。
瑞士山區肺色調。。。。
話說此鏡也是三片三組的cooke 結構,和海歐中片幅一樣呢,同樣,也是這種結構才有強大的成像圈啊。
以現代完美光學的標準,當然會說cooke結構很多問題,不過沒有缺陷本身,好像有更大的問題啊。
不論過曝還是低曝,細味cooke的散景,就係舒服。
或者換一個表達方式,本身人的眼球結構看東西都不是完美光學,咁睇完美光學所展現的野,開頭會好新奇,慢慢又會覺得好突兀。
情感的野,就係難服待。
gfx 50r 夾kern 75mm f2.8 出人像都幾好,色調同表現有另一種感覺。
有機會再把手上其他的kern都試玩一次,算算都有五六支,現在其他kern都不便宜了,好惡買。
電影鏡炒貴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