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on 千夜一夜第八十七夜介紹的銘鏡,就是new nikkor 200mm f4,我手上的是ais 版本,算是1981年代的產物吧,最近對焦兩米,五片五組,九片光圈。又小巧又有誠意的一支鏡頭。今次就是要用 ai to eos,eos to m 再接上天工tzm02 玩,玩自動對焦,感受感受 mf 長焦鏡變 af 鏡的效果。
就是夠小巧,才夠輕能放上天工環玩af,太重的鏡,也推不動。
使用感受如何? 很良好,快狠準,最少,真的可用,不會拉風抽搐幾秒也對焦不到自己想對的。
紫邊是有的,但不算強,解像力不錯,原圖按此 <-- 可看一張原圖評估一下。
散景的綠邊問題不嚴重,平滑舒服。
光學比起nikkor-q 版改良了不少,單是光圈就玩了個焦光圈系統,來美化散景。
在那個年代,能以不增加鏡頭玻璃而設計出高畫質底色差的小巧鏡頭廠家,很少,要保持鏡頭大小和重量都能被稱為「輕巧」。可不容易。
這支Nikon 200mm f4 ais 當年的設計概念是不使用ed 玻璃,用廉價的玻璃來造出高質的長焦鏡頭。
有時候有趣的概念就能誕生有趣的結果。
此鏡使用了「DG消色差」設計概念,令到黑白和彩色的影像表現都有一個出色的平衡。
當然,說的黑白和彩色是針對菲林載體的物理感光而言。
在遠攝和近攝不同的距離下,此鏡的解像力都保持優異。
細光圈的長焦定焦鏡一向在二手巿場都是垃圾價。
f4 的長焦在單反時代,對焦都流眼水。
現在在無反,還可以用af,還可以用峰值,還可以看屏LV,簡單,方便,不玩,實在對不起當年偉大的光學設計師們。
f4 的散景感覺會不會很差,很不夠味道,有時,也未必的。
最少這支 Nikon 200mm f4 ais 就很不錯。和 nikon 200mm f4 micro 比,各有千秋。
Nikon 200mm f4 micro ai Nikon 微距傳說
忽然間,對yashica ml 的長焦細光圈又有了點興趣了,會不會,有另一種感覺呢?
但 200 4c, 300 5.6c , 400 5.6,會不會太重呢?
長焦的世界,香港不是太多人喜愛,主要娛樂群都是買來打雀拍荷花。
但於我而言,我更愛用來在街鳩拍。
原因? 無他,因為現在有nikon zf x tzm02 配長焦,af 很爽。
長焦加貓眼對焦,準繩啊。
長焦鏡頭帶來的通透感,很不同。用過就明白了。
因為玻璃間的距離長了? 特别有空氣感?? 哈。
怎可忘記試散景效果,各級光圈,試f4,f5.6,f8,都縮到f8了,高光的紫邊,在邊位處,避無可避啊。
說是黑白時代的鏡頭,針對黑白菲林作了優化。
當然要試幾張黑白味道。
nikon 官網還提到,olympus 200mm f5 是當時世上最小巧的200mm 鏡。在此基礎上,nikon 應是那時代最小巧的200mm f4 鏡頭了。
頂著這個名頭,這支由綱島岡夫設計的 Nikon 200mm f4 ais 被千夜一夜起了個外號,小巧緊湊高性能的「小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