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改的contax g 45mm f2,rigid 般的外型,當然要配上leica 傳奇CCD名機,M9P上使用,要用ccd sensor才叫吃出leica 味道嘛,cmos 的sensor一街都是,沒Feel。leica 當年出ccd sensor 最強賣點就是針對m鏡的旁軸鏡入光入射角的優化。像很多人都會改contax g16 這支hologon 16mm f8 鏡頭上無反機身使用,邊位都奇爛,圖像解像力崩潰拉扯。又要show一下之前使用leica m9p 試contax g16的例子: Contax G 16mm f8 Hologon的數碼黑白。sample 原圖一張,按此,看邊位,成像沒有肉化,「炮台街」路牌文字還算可辨,和使用菲林拍出來的成像,當然沒得比,但已可接受了。
理論上,contax g45 這個傳統planar 設計,放上leica m9p 這個特殊ccd,一定有更出色的邊位表現。
就f2 光圈test,中心到成像當然一流,邊位方面,都算ok啦,最少比sony 無反好。原圖按此。
m9p 的ccd 味,配contax g45的色彩感,有一種zeiss的豔。
當然,拍raw的話,完全有一種超凡的自由,不過原本拍出來的色彩傾向,也很重要的。
近攝時的表現,畫面平均,感覺更佳。
散景出現綠邊的現像不嚴重,最少不影響觀感。
contax g45 這支鏡傳奇在,不斷有人改上m機玩,價錢又很便宜,都快二十年,不斷有人碎鏡改m,也側面說明了,這支鏡有與别不同的planar味。
無論使用菲林拍,還是數碼機,可見使用特别優化的leica ccd,效果一流,邊位,焦外, 中心中焦表現,又出奇地有一個很好的平衡。
個人對leica m10 那類cmos 機不太感冒,雖然都是旁軸優化的cmos,雖然都是很不錯的成像,但,leica is ccd,就像DNA一樣,除不走了。
原圖按此,獨一無二的leica 唯一之彩色ff ccd,是就是會脫膜,但你娶老婆,脫了膜又好,沒脫膜也好,都不會拋棄佢,這就是愛嘛。
至於說到使用m9p 機身來街拍,算了罷,真是電子垃圾,快門聲大,操作慢,想有使用nikon z6 或 sony a7m4的街拍快感?? 難難難。
這個世界,很多人定義攝影要這樣,街拍要怎樣,其實看一個例子,就明白,何謂攝影。
男子每天一張拍立得「18年6000張」紀錄人生,直到「最後過世」
攝影,就如上面這個故事,如此簡單,街拍嗎? 人像嗎? 自拍嗎? 即影即有嗎?? 這些重要嘛?? 攝影最重要就是注入你的生命。那就夠了。
朋友大家分享,怎去區分「拍照」的攝影師,和「拍片」的攝影師。
P和V的最大差别,我個人認為,在一個技能上,如果是V出生的人,早已集慣了恆定光攝影,也就是現在最流行的「自然光」系攝影師。這種人就像是隨便寫手字,就說是書法,隨便畫張圖就叫藝術,原則上在社會要求低的很多情況下,這種恆定光攝影和自然光攝影是沒有任何問題,一樣出驚世大作,正如一個不是攝影師的人,手機拍一張精彩瞬間,也可以千古留名。
P,即「拍照」攝影師,最傳統的訓練,就是要學習佈光,而佈光還是我說有光便有光的閃光燈。這個傳統訓練,在時下數碼攝影越來越被人所忽略。但這個技能就像絶世武功,沒錯,人人都用槍,任你識排雲掌還是大海無量,也是一粒子彈收工。但,絶世武功,就是絶世武功,會用,就是會用。
作為「拍照」攝影師,追求的不是「拍片」的連續拍攝,而是拍出那「一瞬間」。所以用不同閃光燈,配合光圈,快門,iso,以及佈光技巧構成的那「一瞬間」成像。是在現實世界不能恆定連續重現的。
這就是「拍照」的強大。
否則,使用vlog拍片,8k 輸出,全部都是1000fps拍攝,你在片中勾一張相就可以了,如恆定光攝影,或自然光攝影的繼續叫自己是「拍照」攝影師。那真是夕陽工業,完全突顯不出「拍照」方便的特列性和藝術性。
無中生有的能力,就是會玩閃的「拍照」攝影師特有的才能,我說有光便有光,這個影師就能在全黑的後巷,拍出沙漠的味道。
剛好下雨,又可以試試ccd 下contax g45 的光影表現。
估焦取景失敗,也好,腳攝影師。leica m9p最爽是什麼,菲林機的使用感啊,一粒電只可以拍100張左右,完全是菲林感覺。
試鏡哦,又怎能忘記好朋友。
最後轉三張黑白,叫作也試了contax g45 在ccd上的黑白表現。數碼來說,意義是不大。
本次沒意義的bottom line 試鏡test,完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