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 nikon 千夜一夜第三十夜吹奏的大口径中望遠鏡頭,Nikon Ai Nikkor 135mm F2 被稱為擁有獨有的特殊技「模糊」,以模糊前景和後景來達至立體感覺。省略前後景以突出主體的手法來自繪畫基本原理。此鏡亦以此為基調去創造出來,與可控前散景和後散景的nikon dc 135mm f2 不同,Nikon Ai Nikkor 135mm F2 使用回最被的大光圈人像光學結構「ernostar」作出改良,比之現代化的自動對焦dc 鏡135mm f2 更具古早味。現在連蛋糕都賣古早味,鏡頭當然也要追古早味。
網上天天都有大師在奇怪,明明cmos 技術越來越強,新的鏡頭越來越好,一大群後生傻仔去追ccd 追垃圾老鏡玩,價錢又貴,又有什麼好?
這種自私者言論並不奇怪,正如食鹽多過你食米的廢話,食得鹽多了,人老了,就要少鹽少糖少油去吊命。又怎能體會一些未吃過鹽,未吃過糖,未吃過油的三無後生那種純情初心和快樂? 快樂就是如此簡單,沒試過去試了,也就樂了。什麼是好? 試當代沒有不是主流的,就是潮流。
引用一下nikon 千夜一夜對此鏡大光圈境界的形容。散景感和焦距改變透視不是必然關係。
「這個135mmF2和85mmF1.8雖然同為大口徑的中望遠鏡頭,但是讓人感覺到它們是具有相當的性格差異的鏡頭。85mmF1.8純屬S使用的85mmF2的置換鏡頭,是將明亮的標準鏡頭的焦點距離拉長了。另一方面,135mmF2好像是作為180mmF2.8和300mmF2.8等大口徑望遠鏡頭的短焦點版而被開發出來的。也就是說,換而言之的話如果85mm是著眼於鏡頭的明亮度而被開發的,那麼135mm就是在明亮度之上著重於散焦效果而被規劃的鏡頭吧?
雖然由於鏡頭造成的背景散焦的大小要依存於被攝體和背景之間的距離以及鏡頭的像差因而不能一概而論,但大致和鏡頭的有效直徑成比例。很抱歉突然列出公式,鏡頭的有效直徑從F值的定義來看,可以通過
(有效直徑)=(焦點距離)÷(F值)
來求出。85mmF1.8鏡頭的有效直徑是47.2mm,135mmF2鏡頭的是67.5mm,正是F值稍微有些暗的135mm的鏡頭,在1.4倍散焦上比較大。
在鏡頭和照片的說明書中,作為將背景變得模糊的手段,介紹了使用焦點距離較長的鏡頭,使用明亮的鏡頭,接近被攝體,將背景遠離被攝體等方法,那麼,發暗的望遠鏡頭和明亮的標準鏡頭哪個比較模糊呢?是不是有這樣的疑問呢?這時計算鏡頭的有效直徑的話可以得到大體的基準。
此外,這個鏡頭的有效直徑和散焦量的比例關係,也可以有效用於畫面尺寸不同的照相機的比較上。相同的鏡頭,在F6等膠卷照相機上使用時和在D2等數碼照相機上使用時,視角會發生變化,那麼散焦會如何變化呢?曾經被人這麼問過。這種情況下,由於有效直徑完全沒有變化,對於圖像來說如果使用相同的比率來拍攝被攝體,在相同的尺寸下打印照片的話,散焦的大小應該大致相同。」
1976年發布的NEW Nikkor Auto 135mm F2於1977年轉為AI,與Ai Nikkor 85mm F2同時發布。之後,nikon 105mm F1.8S(1981年發布)和nikon 85mm F1.4S(1981年發布)相繼發布,完成了手動對焦時代大光圈中長焦鏡頭的陣容。1980 年代上半期確實是中長焦鏡頭的黃金時代。 然而,1986 年後,中遠攝鏡頭市場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從F501開始了自動對焦時代。為了自動對焦鏡頭,需要用motor驅動鏡頭。就算標準鏡頭如50mm f1.8 能推得動,也很難高速移動整個重量級 135mm F2 鏡頭。慢慢這種復古光學的長焦鏡就退出了巿場。
之前也只是把ais 135mm f2 nikon 插上菲林機上玩過一卷菲林,從來都沒插過上數碼機。第一次試數碼就使用中片幅4433,nikon 自然不會叫你失望,畢竟老nikon ais 鏡都以硬濕見稱。
ernostar 不愧是ernostar,抽離popup 立體感,沒話說。
ernostar 結構的一個好處是,中焦還是不中焦,都不太影響整體味道,因為焦內焦外的過渡平均又舒服。
個人來講更喜歡ais 時代的nikon,光學結構有德味,成像風格有風格。去到nikon d 鏡世代,一切都變得很死硬sharp的工作鏡實用感。
以4433 sensor 來感受每一支的ais nikon 鏡,道路還是很漫長,無他,手上的ais nikon鏡,真不少。
入得太多,只因太便宜,nikon ais 福心啊。
nikon ais 135mm f2 光圈全開的中焦解像力如何?? 剛好有張中焦的,就點原圖看看吧。原圖按此。
有了ais nikon鏡,基本上不會賣,為何? 在等6x6 的數碼sensor 出場啊,dji 收了hasselblad,未來,很有機會哦。
粗淺的試鏡,又再次完結。
繼續用gfx 沉迷135mm 視界......盡情墮落中中中中中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