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miya 都算是一個出旁軸機仔很出力的廠家,這台Mamiya 35 Ruby Standard 是使用Mamiya Kominar 48mm f2.0 六片五組的鏡頭,鏡頭是曰東光學制作,在1961年代,可是和富岡光學齊名的光學鏡頭廠家。mamiya 旁軸機仔在一些特别的焦段很出力,像48mm,這個焦距特色十足。1961年時,這台 Mamiya 35 Ruby Standard 48mm f2 可是賣19000曰円,不簡單呢。
頹改e mount,殺機取鏡,最近對焦自然也就受到鏡身本身的對焦限制,要外型,還是要近攝,總是兩難。
其實這些旁軸機身鏡,殺機改Mount 改成E mount是不合理的,因為sony 本身的sensor前玻璃很厚,邊位很失色。理論上,應該改成L39或者m mount,接上L mount 的leica sl2s 上使用,才叫最佳玩法。e mount 的法蘭是18mm,L mount的法蘭是20mm。改L mount 如果能找到2mm的接環方法,那改L mount 就一鏡三食了,L E Z 三個mount口的機身都可以食用。
MAMIYA 在1957年還出過這款mamiya sekor 48mm f2鏡頭,放在mamiya 35III機身上使用,六片四組,和這款曰東光學制的48mm f2 不同。同時mamiya 的旁軸機還有48mm f1.9,48mm f1.7的版本。看來48mm的mamiya 殺機之路,路遙漫漫。
老mamiya 鏡,吃的繼續是氣氛。先來爆爆近攝,看看散景感覺。
發現就算在中距離,焦外旋味都十分濃厚。
不論半身,全身,散景旋味充足,愛旋焦的朋友有福了。
還是那句,使用sony 機身,Mamiya 35 Ruby Standard 48mm f2 有種長洲飄色的味道,黑白時代的鏡拍彩色就是玄幻,如自己不後期改動,使用機身的jpeg 風格,總是古古怪怪。使用mac 機就方便,一個快捷鍵新可以轉顏色濾鏡瀏覽網站,黑白睇相快捷方便。
48mm f2 比之50mm f2 有何好處?? 在菲林年代,人人都會裁相,拍多2mm,方便裁切,也是其好處之一。
由於沒有收過光圈拍攝,還set 了白平衡是固定在太陽mode....結果嘛....因應光線,色彩百變很多。
這台機也是一百元可入手的旁軸機種,如果改成M mount玩,應該比很多leica 鏡更都有娛樂味道。中焦的話,也就只有中心的一點很高清。收光圈應該畫質會大大提升。
先看看原圖的解像力如何,原圖按此 <-- 在陽光不算猛烈的後巷,西裝都起了少少紫邊。中焦在人身上後,四周畫質極速下滑。f2 看來在當年,也不算是一個常用的光圈啊,就食下氣氛算了。
轉成黑白,感覺會不會好少少? 最少看不到色差的乾擾。
最後來一張直倒原圖。原圖按此 <-- 中焦在扶手杖位,剛好有斜面,可以看到中焦的過渡和紫邊變化,f2...中焦位都非常非常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