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mm CCD 試玩計劃依然繼續,繼續要用Leica m9級的 CCD 來品味各種旁軸世界的28mm 鏡。canon 在LTM 時代,其中兩支28mm 旁軸鏡設計出色,現在二手價格特廉,相信值得人手一支。Canon Serenar 28mm f3.5 LTM 出過兩代,canon 出得第二代,可以肯定一代有一些缺陷,一代是全銀色,二代是黑銀色鏡頭,像canon 50 1.8 ltm 的外型一樣。
之前這支鏡也就只玩過一次菲林,也沒插上過數碼用,第一次就交給leica m9p的CCD sensor 吧。
Canon 28mm f3.5 LTM 神奇焦外的廣角鏡
在旁軸的時代,canon 對結構的嘗試比nikon s mount 系統的鏡頭更進取。不知這個結構在數碼上,邊位表現會否很差?
銀版的金屬感很強,鏡細但重身,配上leica m9p 很小巧。講真,如此小巧的鏡如果邊位在數碼的成像可以屌打otus,簡直就係荒謬的幻想。
所以玩得這類鏡,求的不是咩apo級的解像力,純是體會球面鏡光學在傳統設計上的人類智慧。
不使用非球面鏡這種毒藥設計,當年無數高人如何在不同焦段上突破光學極限,想想就覺得歷史感滿滿,有趣非常。
不喜歡 0 至 1 的人,不太會欣賞這種樂趣,就像香港設計界總是在揶揄香港沒設計,總是 1 到 2 地抄襲。嘿,0 到 1 啊,容易嗎?? 不合追求成本效益的香港。
果然如我所料,f3.5 全開,邊位在同一個焦平面都有很強的畫質崩潰,換個角度來講,很有質感變化也很有趣,除中焦位外,快速的畫質劣化,有種好像使用f2鏡頭的感覺。只是這種虛化不是那一種虛化啦。
色彩方面本也沒多少幻想,黑白年代的鏡,在數碼上,真要好色,還是自己數碼打色更好吧。
收光圈f8 邊位效果會否好很好? 看起來也不會。f3.5 原圖 vs f8 原圖。不過中心中焦位,解像力真的不錯。
另一個角度的 f3.5 vs f8 效果。收f8的邊位嘛,算可用但談不上清晰銳利。f3.5 vs f8 原圖
個人來說嘛,在香港玩攝影很少和人社交,畢竟人人都是高手,個個都覺自己攝影天下無雙,不易交流。
再者,本人一向奉行用最爛的手法,最無美感的方式去試鏡,致力打造全港最大器材解毒blog。影相太爛,也不值得大師們降格垂詢。
同時嘛,我也想告訴世人,影相嘛,美醜嘛,和器材真的沒什麼必然關係。
你用大底菲林又好,頂級數碼又好,要用物理相片和世人分享,最後又是降格回打印機是否有十一個墨盒,相紙上色的素質如何。
感覺上嘛,現在高質的數碼攝影就和奧本海默用imax 70mm 菲林拍電影一樣,在現實的情況,很難展現出作品的完美。
但現在這樣拍下,未來的科技提昇,應該就能重現imax 70mm 菲林的精細感覺,想一想好像都幾巴閉。
這月大火的奧本海默imax電影,對我震撼教育的不是物理學不是核彈勁,而是一個社交教訓,你再強都好,不要結識方丈人格的小氣鬼,這些人能力不強的,也可以毁你一生,能力強的,可能可以毁滅世界。小氣得來又自作多情,你連怎得罪他被他歧視都不知道。就像電影中奧門海默和愛因斯坦吹下水,都會俾人覺得係在講小氣鬼的壞話,最後奧門海默沒落得個好下場。嘿.....方丈好可怕。
在香港攝影界嘛,職業攝影人雖然也有小氣方丈,但因為要行內搵食,情商總會較高,害怕反噬,一般也不會行為太過。
但業餘攝影人就不同了,個個可能因為都是自己行業內的精英,權威性人格爆錶,如做醫生,律師,教師,基金佬,設計師之流,權威性人格問題更嚴重,畢竟很多時他們的工作也不用俾面任何人。
所以嘛,在香港玩攝影最好是要好好保護自己,少些交流,多多自我娛樂,否則某天在街被另一個業餘攝影人推你出馬路,被車車死都不知是怎麽一回事。
攝影人嘛,很小氣的。
想起攝界兩個有質素的質數攝影師小氣對決,由一篇文章引發的血案,沒緣沒故幾個人的轉發,就變成意有所指的對決。
質數是基本數學,三,五,七,九,十一,攝影師們最愛用數字改自己攝影名號,相信明白的人都會對號入座。看看其中一位質數攝的那篇採訪文。
「因為好奇,外型復古,想體驗傳統的古老相機和拍攝感覺, 還有我好喜歡背光看正片的底片 當時有一個攝影朋友同我講,拿4張6X7合拼,那為何不直接拍一張4X5大片幅呢? 經他講解完什麼是大底機,初步了解後,我就問「咁有無咁大張正片的?」 他笑說當然有,4X5,8X10都有正片,而且拍大底很多時都是用正片呢, 我就是這樣才跳進大片幅的坑(笑)。 記得一開始使用大片幅相機,大約是2011年吧,最初只是在網上爬文找資料,再由ebay上買相機,還記得第一次就買錯了一部3X4的型號,並非4X5,後來才買到了一部Speed Graflex 4X5回來邊學邊實驗,因為它有最高1/1000的焦平面布簾快門,有很大的換鏡彈性。 最初落坑,自然會好奇地試很多古怪的鏡頭,當時不停在網上看外國的攝影師試各種鏡頭,自已又走去實驗下,把古老銅鏡,航空鏡頭,投影機鏡頭都放上去試一次,有些自已買回來,有些就問朋友借來試。 雖然沖菲林的費用很高,加上會有失手時候,但依然樂此不疲。 另外因為自已有一定的工藝手作能力,那時我曾迷上了一部1904年生產的古老型號,是英國牌子Sanderson相機,我在網上拍賣找回來一部比較便宜但有損毀的,寄到後,花了幾日時間拆開清潔,維修破損部份, 把跟機的片夾改裝為現世代大底菲林用(因為那些年是用一片片的玻璃乾板作為菲林的),再重新組裝翻新之後帶出外拍攝,沖曬出菲林時那份滿足感非常難忘。
記得剛入門那時沒有什麼人可以教自已使用大片幅相機的技巧,最初我連菲林如何入進片夾都未識,唯有自已看網上資料,也有試過向一些攝影發燒友請教,有些很樂意講解,但不知為何在大片幅的圈子中,普片都是遇上老氣橫秋,一聽到我們沒經驗的走來涉足大底攝影,就一副「你浸多幾年攝影才來學大片幅吧」的老前輩,他們見到這種「後生一輩」走來玩大片幅相機,總喜歡用很有江湖地位身份的心態,去評擊新手,覺得只接觸過輕便菲林相機的攝影愛好者沒資格踏進這個領域,就似是粵劇老前輩,笑個普通演員[做多幾年戲先來跟我學粵劇吧],可能我們踏進了前輩們很自傲的技術領空,所以遇上的不是善意交流,是帶點敵意的排擠。其實大底攝影說穿了不就是攝影的其中一種,只不過所使用的器材,鏡頭,拍攝步驟和技術,與一般輕便卷裝菲林相機不同,反而在輕便相機未面世之前,大片幅相機才是傳統的攝影器材呢。我覺得正因為這樣,才令大片幅攝影越來越少眾,老化。其實每一樣事物,技藝,都應該多宣傳,推廣增加普及率,跟上時代和潮流,吸納新手入場,市場上的生產商覺得有商機,有足夠消費人口,才會繼續投放發展在這個市場,這樣才能薪火相傳傳承下去。
當然先了解大底相機的全個操作流程是必需,而且最好有實際拍過大片幅菲林,沖過出來成功的經驗,這樣用LomoGraflok會快速上手。 如果相反沒有經驗的新手直接就是用4X5相機加LomoGraflok,就倒轉想法,以LomoGraflok作為影4X5菲林前的入門練習之選,新入門,自然拍攝失敗機率也多,要知道現在的4X5正片隨著菲林漲價,動輒五,六百元一盒(10張或者20張,視乎牌子。),還未計沖菲林錢,未沖出來都未知成敗,改用即影即有雖然比4X5正片細張很多,但勝在「即看」結果,立即修正錯誤,入場費比正片要便宜,交起「學費」來也沒有那麼燒錢。 給新手入場的建議,本來想打一大堆,記得對焦時要用LomoGraflok提供的修正焦平面構圖膠框,插入LomoGraflok時小心別推郁了機身,關好鏡頭才拉插刀,才好按快門,但這些又好像是操作基本須知, 所以不如改為講一個親身試過的趣事,當年去奧地利旅行帶了4X5相機, 目的為拍一些大大張的正片風景留念,我帶著部便當型木製摺合相機順著行程走到那裡,就街拍到那裡,當是隨身相機的心態去影,回來後有人評論「你用大底相機影建築物,唔Tilt / Shift 咁影嚟仲咩,不如唔好用?」 雖然這個功能的確係其中一個大片幅相機的能力,但有誰說指定要用的? 不用移軸功能影建築物就唔影得大片幅? 難道去旅拍因行程有限時間,就一定要慢慢調節移軸才可以拍嗎? 很多攝影愛好者有誤解,以為用大底機就一定好專業,要好繁複的操作才可以, 其實新手入門有入門的玩法,大片幅一樣可以輕輕鬆鬆地對好焦按快門,純粹享受拍攝樂趣的,影人又得影風景又得, 不要讓那些前輩,或聽落「好專業」的話語影響了, 一般人買部專業級相機,就要用盡全部相機功能?唔拍片就唔用得旗艦機? 別講笑了,你拿部4X5大底成功拍到一張測光正確,對焦準的相片, 技術層面上都勝過一個買旗艦數碼相機開全自動了,唔通你會笑對方, 「買專業機用Auto Mode?咁不如唔好用?」 你回頭想想,有那個新手不是由淺入深,從失敗中學習,讓技術成長? 做新手時俾人揶揄幾句就卻步,那什麼事情都無法進步啊, 因為任何技術範疇,都總有這種扮代表的「老行專」存在,無論你學什麼事物,即使是跳舞音樂,還是中菜西餐,都避無可避。 所以最後建議,不論以輕鬆心情享受拍攝,還是想鑽研精益求精,心態最重要。」
只是其中一位質數攝影師寫幾句,就引起另一位質數攝影師在無數場合,活動中拿來做例子盡情羞辱。
有時小氣的人真的要避一避,業餘攝影愛好者,很可怕,他們是愛攝影嗎? 或者,更愛利用攝影做社交,賺人脈,賺錢,食女多。
君子不黨,愛攝不聚,一匹狼級的攝影,最舒服。
像陳偉江那種搞得自己很紅的人,攝影很麻煩,不只一次在街上撞到他,實在忍不住拍照share。
為了不成為下一個被人瘋狂share的傻仔,還是低調地鳩拍開心。
做沒存在感的攝影人才是最正的 「Mission Invisible」
攝影一向有很多流派不同主義。個人不喜變成美術與設計那類流派,目的性太強。令攝影成為了人類展現目的的媒介,變成了一台打印機,有點太功利,太工具。
依舊沉迷在另一個攝影數學方程式。
X 相機 + Y 鏡頭 + Z 時機 = 一個未知結果。
簡單歸納,就是扭蛋的快感。
還有很多支28mm鏡 ,很多台不同的數碼相機未試,希望能在我還未死亡前的時間,任我盡情扭蛋。
能溶入自己生命中的攝影娛樂,不論如何,總有味道。
始終,找一種自己持續心動,歡樂的習慣,比定期報讀持續進修基金課程強迫自己進修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