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on FD 50mm f1.2 L 有少少離膠,主要就是邊位,不太明顯,可修復可不修復,剛好有金都回春服務,挑戰一下。
結果離膠分離又造成一點甩COATING情況,所以膠合完成,也有點甩COAT 殘跡,影不影響成像呢?影響應也不大。
先試試再看。
離膠膠合完成,先上NIKON ZF 試一下AF效果如何。
CANON FD 三大紅圈,24 1.4, 50 1.2﹐ 85 1.2。之前試支支效果都很好,2400萬像相機下使用效果不錯。
重新膠合完有否成像下滑,好像還好,本身CANON FD 50 1.2 L 不像後來的CANON EF 50 1.2,中焦銳到拆天。
但柔得來也不是沒有細節,還OK。
本身此鏡MTF就不是頂流,現在在第三組進行了膠合,有多少影響,色差會否變強了,銳度是否產生變化?
由於人傻了,忘記膠合前先拍一回,再去金都回春,沒得對比。
就這樣吧。緣份到又收多一支來橫向評測一下。
膠合完嘛,總要來張原圖看看。
原圖按此 <-- 合焦點在邊位。
焦外的綠邊格外濃郁。
一支1980年出廠的鏡頭,算是黑白時代的鏡吧,色差強一點也合理。。。。畢竟是那個時代的「F1.2」。
色差是強一點,但在NIKON ZF 上的立體感不俗。
全程都使用TZM02 天工環開盡F1.2 自動對焦。合焦的效果,解晰力其實,真的不差。
原圖按此 <-- 手部紋理還在,過渡自然。
散景波的味道,這一波鳩試下來,我是一般般的。
邊位的箭頭散,有點傷眼,加上強綠邊,傷上加傷。
轉戰室內笨大的周年玩具展,F2光圈遊走。
畫質大幅提升。只是F1.2 當 F2用,嗯。。。。。
八片的光圈葉,一收F2,不「圓」美,就開始露出了。
誠然,不圓的光圈未必人人都討厭,但,我個人就不喜歡。真拍攝微距也不是沒方法解決,鏡前加個黑圈就可以了,但,出門在外,就顯得麻煩。
每個時代,都有應該紀錄但必被人遺忘的事物。
新光戲院,總要來拍幾張。大作?不必了,留個念想足矣。
幸好,最後時光入去看了一台好戲。
這個半人身距離下,Canon NFD 50mm f1.2 L 的散景忽然又變得好看。
鏡頭不磨不成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