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正光學下的叙,又為大家帶來新的一支人像鏡 Thypoch Simera 75mm f1.4。
不少人拿來和福倫達 75mm f1.5 比較,不公平嘛,1.4 vs 1.5,最少要找leica 75mm f1.4 來格鬥吧。
鏡頭繼續堅持kern電影鏡復古風格,光學上,說是有古早味設計,但實拍由28 35 50 三支鏡的效果來看,古早味不強烈。
這支 Thypoch Simera 75mm f1.4 會有強一點的古早光學味道? 個人來說沒太多期待。至於鏡頭造工....有一點十分惹笑。
但有一點超級搞笑,本身kern的景深呎設計是為了電影對焦筒的長程對焦而選用這種紅點標飾。
轉做對焦行程短的鏡筒上,那景深呎點陣就沒法展開,又難看,又沒有用處,28mm 35mm 50mm 焦距的鏡頭還好。75mm 時,這個景深呎就像老人血尿一樣。
這....就是老鏡設計的考慮嗎? 最少,尿血了,你老了....
也有一點值得激讚,光圈葉,超圓,全程收光圈都很圓潤哦。這一點的確勝 leica 和福倫達太多太多。
反正要比一比,就和福仔左下,leica 右下,比一下光學。mtf就算了,各家自有標準。
光學上看見,Thypoch Simera 75mm f1.4 也是有使用到非球面鏡的。原則上看起來,leica 那支復古一點點。
接下來看看一波不同光圈下的散景感覺吧。
f1.4 vs f2.8 vs f4﹐2025年的鏡頭,銳利度,中焦位的sharpness,已完全不需要理會,絶對ok的。
使用nikon zf,配個tzm02天工環試鏡玩,最主要,是因為自己懶。
此鏡全開光圈效果如何? 刀銳奶化,散味古早? 感覺嘛,特色個性,不算明顯。
有了天工環,怎少得來個極限近攝。光圈圓就是好,近攝時的散景波都不會起角傷眼。
此鏡廠家還特别強調,有 49mm 成像圈,成像空間大過 135mm 片幅,增力中片幅系統中使用的潛力。採用與Simera-C 75mm電影鏡頭相同的光學設計,配備16片光圈葉片,確保在 f1.4 至 f16 的所有光圈設定下均呈現完美的圓形光圈形狀,打造獨特的電影影像風格。
再找個好角度,看看近攝時不同光圈的波波變化。
東正光學還強調,使用新的非球面技術,基本上消除了散景波中「洋蔥圈」的干擾。
當然,抑制色差和眩光也是基本盤。
吹到抗逆光能力強大,自然要見識一下。先看逆光的星芒在不同光圈下的表現先。
「Simera 75mm f/1.4 擁有 16 片光圈葉片,可確保從 f/1.4 到 f/16 的光圈呈現完美的圓形,從而呈現美觀的散景和藝術星爆效果。」
是不是如廠家所言? 有目共睹 。
除了造工上很不 leica m 機美學外,光學表現,這支鏡真不錯,而且很值得轉接上gfx等中片幅機身使用。
現在定價不低,等跌跌,買得過。
進入交給nikon zf af-c 的鳩拍時間。有沒有3d pop up 感覺?
還好,不差。
此鏡有浮組近攝修正,所以近拍時我也扭一扭鏡頭再用天工對焦,效果更佳。
但無限遠拍攝時,感覺畫質不如近攝。
不過,定位人像鏡嘛,不理了,很合理。
整體使用下來,焦內,焦外,一切都很合理美滿。在nikon 都有nikon recipes風格放機身直出的時代。
鏡頭配相機直出發色如何,有時已變得不是太過重要了。
Thypoch Simera 75mm f1.4 少了一般廉價國產鏡頭的那種暗位色彩青底味道,也不會被人覺得畫面色彩有點「髒」。
算是清麗脫俗的一枚。
是不是 Thypoch Simera 75mm f1.4 逆光強大,就沒有眩光?
很努力搖鏡,終於在側光的角度,吃到幾下眩光,很奇妙的表現,是好?是不好?
人像近攝鏡,就拍一拍人像感覺吧。
原圖按此 <-- 就算高ISO,都看得出精采的解像力。
數碼時代,AI 當道,有時,鏡頭的因素,不一定是絕對,但網上吹到一支唯卓仕 999 50MM F2 鏡頭都屌打 LEICA 50MM F2 AA,則未免過了火。
鏡頭玻璃都是講成本,999的鏡頭會用何種玻璃?三百元的成本控制,何種產品?
不過,這個劣幣驅良幣的世界,人人為了賺錢,真理如何,有時並不重要。
試鏡必用,路牌,燈柱,標識。有沒有立體感?雖然這些主題無聊,但認真,用來試鏡的確是最方便的。
散景方面,不能免俗,都是有點綠邊問題,理論上可以後期處理,但,有就是有,不是明顯,不算嚴重,也頗傷眼。
有AF玩M鏡就是開心,想舉機就舉,想拍就拍,中就中,不中也不用心煩,一切隨緣。
鳩試了一波彩色,最後是時候看看黑白味。
國產鏡就是好,轉了黑白,一流。
轉黑白後,色差問題就不再是問題,還提升了立體感。
又終結一個回合。
就等下回用GFX上使用 Thypoch Simera 75mm f1.4 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