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on 50 1.4 LTM 都會推出type I type II,收集用家意見,作出改良,是一個負責任的設計者常見做法。Mr Ding 50mm f1.1 推出都快一年,經過不同用家意見返饋和改良,終於迎來了Mr Ding 50mm f1.1 二代,TYPE II ,或者叫丁鏡 50mm f1.1 後期型? 今次冠上銘環和名字,MR DING OPTICS 和 Noxlux DG 50/1.1。看見DG 我就想起sigma.....啊。
ding 鏡 50mm f1.1 的初代,巿場上有不少版本,如原版的ding 50 1.1,之後有香港製造版的50 1.1,曰本的Elefoto 50mm F1.1,還有ebay上當見的外國版Syoptic 50mm 1.1。初代版本基本上不理怎打印銘文,鏡上刻何種文字,鏡頭口徑是使用52mm,鏡身比二代目高,主要是鏡頭前端像遮光罩一樣的外殼增加了長度。
二代丁 50mm f1.1 原盒未有,新行試玩,也就一張cert check 過鏡,調過焦,還跟一支螺批,有事就自己動手。一上手試食,當然用sony 新機,a74,3300萬像素,打一回新丁50mm f1.1。
在如此多oem 的初代丁鏡50mm f1.1 一代,到這支58濾鏡口徑的二代目mr ding 50mm f1.1 之間,其實還有支1.5版,光圈還可以扭過點,到f1.03左右,哦,真的是一支f1.0鏡了。
很多朋友問丁鏡50mm f1.1 的問題,歡迎大家直接加大師問問題。
聽丁師傅強調為了加強耐用度,二代在鏡頭結構可鬆動部份都作了加固處理,不會因為運輸,長期使用,而造成鏡頭機械疲勞,光學成像表現退化。二代會是一個比較成熟的產品。
現在有了二代,我也打算把手上的一代拆開,光圈開盡f1.03 玩玩。再重新打印個新銘環,香港製造,Kowloon Kōgaku 5cm f1.0 E52 。看著就覺型棍。
隨二代一起公佈的一些資料,包括mtf,當然不是出色的sony 50mm f1.2 gm 的天花板mtf,但波浪有緻的線條,看起來成像很有特色。
同時八片六組的結構.....原來是一支八枚玉雙高斯的 f1.1 啊。不使用非球面鏡,焦外氣氛滿滿。
馬上進入丁鏡 50mm f1.1 二代 銅鑼灣 f1.1 全開鳩拍時間。
解釋力方面,二代和一代好像差不多,這點沒太大分别。
可以看看中心中焦位的原圖,原圖按此,中焦的伯伯解像力還ok的。
由於本網是戒毒網,沒有精密科學測試工作來測試解像力,十年以最垃圾攝影能力來試各種平價貴價器材,目的只有一個,證明,攝影,最重要是鏡頭後的腦。
不關器材事的同時,省省錢,買多點補品,補補腦。
在sony a7iv上,丁鏡二代的風格和一代保持一致,一樣不能cover gfx 4433 sensor,一樣有濃濃的四角失光味。當然,拍raw推推就沒了,但保留下來也不錯。
景深和一代一樣,很淺,單用peaking的話,中焦和不中焦,很難把握。
在這個科網年代,還有些youtuber能出色到利用口述歷史的方式,口講了sharp,那這支鏡就sharp,口說香港製造,那這支鏡就特别sharp的方式來去「口述」攝影。在有圖有真相的年代,匪夷所思。
mr ding 50mm f1.1 一代的近攝比中遠距離出色,這支二代,也繼承了風格。
又看一下近攝時,景深有多淺,只中了一個「an」字.....看來此鏡功能是人像優先啊。原圖按此。
發色方面,兩代都差不多....
我試玩一向求其,專業的事交由專業的人做,試玩的話最重要的是玩,玩得開心,玩得舒服更重要。
做ab test 真的很辛苦,很佩服那些做中心銳度和邊位銳度在各級光圈表現的高手。
這種ab test玩法太科學了,人也很易失去感覺,變得像在工作,悶啊。
還不如在街上遊幾轉,街拍一下,咦,中焦,sharp哦,f1.1好濕,來得開心。原圖按此
像那些口攝現場的猛人說到那支香港製造的50mm f1.1 屌打leica 夜神。哦....我帶丁鏡 50mm f1.1 二代來leica 神壇,代他們的無知無謂,向leica 神說聲對不起,道個歉,原諒則個。
mr ding 50mm f1.1 在f1.1 時的表現,個人認為比宮崎光學50mm f1.1 在1.1時,有味太多了,絶對實用。再加上二千不到的價格,零投訴。但如果加個香港製造,賣貴一倍,則會有點.....
光學是科學,攝影是玄學,人不能過一條河兩次,人不能寫同一個字兩次,時間在流動,每一下快門都一樣是決定性瞬間。
每一天都是人唯一的一天,生曰為何重要? 生曰那天也不是你出生那天,只是人總不珍惜自己擁有的真正幸福,想再在幸福上,錦上添花一下。
等拿回一代丁鏡,再和二代丁鏡來個幸福對碰吧。
下回再見